35周岁的生日,在北京和瓜哥、代女士一起过的。
2024年的端午节,来的比往年稍微早一些。往年端午似乎都是6月的中下旬,今年在10号,仅比我的阳历生日8号晚了两天,已经非常早了。端午节,也是我的生日。掐指一算,我已经35周岁了,岁月催人老,人生已过半啦。
端午节是传统节日,每年都有假期,一般我都会在老家,和母亲、姐姐一家,一起过节过生日。今年结婚了,有了代女士,而代女士端午节在北京回不去烟台,我又在天津出差,离北京非常近,索性直接去北京看望代女士。
说是看望代女士,但其实到了北京,我直奔瓜哥那里。
瓜哥前一阵子从烟台回北京,途径天津,特意下车来找我喝酒。晚上我请瓜哥吃烧烤,顺便介绍了一下团队的小伙伴给他认识。瓜哥和西北锤王小苗哥一见如故,让我端午节带他去北京找他玩,小苗哥快乐的同意了。
我和小苗哥,先打车到天津站,高铁到北京南站,转4号线地铁,换10号线内环,再转房山线到终点站。出了地铁站,还要再打车走个几公里,才总算抵达瓜哥的住处,一个低调、安静、适合创作的草堂,提香草堂。
到了草堂,已经中午11点多了,立马开始做菜。瓜哥已经提前准备了几道菜了,我和小苗哥路上又买了几个菜。瓜哥特意留了了一道鸡让我来做,毕竟我的“解氏炒鸡”闻名遐迩。结果一进厨房,发现调料不全。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凑合做吧。只是小苗哥人生中难得有机会能吃上我做的菜,结果没有享受到正宗地道的味道,替他感到遗憾。
中午和瓜哥简单喝了几瓶啤酒,小苗哥的酒量完全体现不出西北人的豪迈,一瓶未了,人已经不清醒了,仿佛王者荣耀十连败怀疑人生一样。
下午的时候,瓜哥的同事胡老师回来了。胡老师天命之年,年龄与父辈仿佛,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乌盟近山西,所以胡老师口音有点山西大同特色,听上去特别的朴实无华,有一种天然的诚恳。没多久,瓜哥弟弟也来了。瓜哥的弟弟姓冯,刚考上中医博士,我们称之为冯博士。人员齐备,“草堂寻梦”大家庭的第一顿晚餐开始准备。
胡老师支起来烧烤架,瓜哥买了好多串好的肉串,这还怕不够,从冰箱拿了好些肉,切好肉片,让冯博士和小苗哥串好。我则在厨房,专心刷小龙虾。刷了近一个小时,总算刷洗干净。然后冷水下锅,加入几片姜,放点盐,焯水。然后起锅烧油,放入葱姜蒜八角花椒干辣椒炒香,加入酱油、豆瓣酱,白糖,炒出红油,再把焯好水的小龙虾导入锅中,大火翻炒。三五分钟后,加入香辣小龙虾的专用酱料,再次大火翻炒,炒出香味。最后,放入一罐啤酒,小火20分钟入味。
趁小龙虾入味的时间,我开始做开背虾。大虾是瓜哥中午买的鲜活大虾,中午的时候我还看见在袋子里直蹦高。开背的时候,我用刀在虾背上划拉了半天,刀刃不够锋利还是虾背太滑,总是开不了虾背。
此时小苗哥跑厨房来观摩我的厨艺。看我开虾背如此困难,跟我说:“用剪刀啊……”
我说,“不会厨艺的人,不要在旁边瞎指挥。”
小苗哥:“我以前上学在饭店兼职的时候,都是用剪刀啊……”
我一听,立马说,“你来。”
小苗哥开始拿捏:“哎呀,我不懂厨艺,不能瞎指挥。”
我脸一板:“赶紧。”
小苗哥利索的拿过来一把剪刀,在虾头处横向一剪,使得剪子的尖儿能够深入虾背,然后竖着沿着虾背咔咔就剪开了,相当好用。
我看明白了,说,“行了,走开吧,我自己来。”
然后快速的把虾背打开,然后用牙签将虾背分开一道口子。水开上锅蒸5分钟,出锅后,加入准备好的蒜蓉汁儿。一道简单好吃的蒜蓉开背虾就做好了。
然后就剩下一道最简单的辣炒花蛤了。话不多说,起锅烧油,姜蒜八角花椒小米辣炒香,倒入花蛤,大火爆炒。5分钟,出锅。
此时,小龙虾基本入味,开盖,大火收汁,出锅。
此时大家都已入座,瓜哥的烤串,我的炒菜,都已齐备,开宴。
作为长者,胡老师发表了重要讲话,欢迎我们到访草堂,希望我们在这里玩的开心。胡老师领酒,我们喝的很尽兴。
瓜哥和胡老师作为文字工作者,他们的宴饮,都是与文学有关。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我们开始整活儿。瓜哥说,为了表达对胡老师的敬意,我们一起朗诵一下胡老师的诗歌。结果瓜哥找了半天,只找到了两首。瓜哥朗读了一首,冯博士朗读了一首。胡老师对我说,找不到别的作品,你就朗读你自己的吧。这让我犯了难。我虽然也写,但是都是写点日记散文,基本不写诗歌。我打开自己的博客,翻半天,说,要不就朗读一下以前的文章,只读其中几段吧。找到了12年前和瓜哥一块去798参观后写的文章,朗读了其中几段。主要朗读的是我们一起参观《逍遥游》和《束缚》两幅画作的各自感受。读完之后,瓜哥意犹未尽,让我朗读一下关于《金瓶梅》的片段。我都不记得还有金瓶梅什么事儿,快速一看,哦,是关于一个书店的:
假装文化人的友人和我,漫步进入一个图书馆,两层小楼,清凉装修,一眼望去全是书。一进门,书的芬芳扑面而来。友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对我说,这就是我最爱的味道。然后看四下无人注意,悄悄对我说,这里可能有《金瓶梅》……我一脸无奈地看着他,不知道说啥好。
由于我朗读的篇段中,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来之前,我笑对友人说,798里面肯定游人如织,我多么希望在一幅震动我心灵的作品旁边,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文艺女青年,在文化的交流中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灵魂产生共鸣。然而进了798,一个画廊一个画廊看去,一个画展一个画展的走过,没有得到。
读到这的时候,提到了戴望舒的《雨巷》。所以,最后轮到小苗哥朗读的时候,小苗哥选择了朗读《雨巷》。我手机上搜了一下原作,给了小苗哥。小苗哥也用带着陕西肉夹馍风味的口音,朗读属于江南缠绵悱恻一咏三叹的诗歌: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还没有读到彳亍的时候,小苗哥朗读的非常诚恳,一点哀怨彷徨的味道都没有。等读到彳亍的时候,他的感情被这两个生僻字给卡壳了。后面的朗诵,情感略显不足。
晚宴在快乐的氛围中结束。瓜哥问冯博士和小苗哥,你们俩谁会开车?
冯博士沉默不语,小苗哥目光闪烁。
我问小苗哥,你开过没有?
小苗哥:开过。
我问:上次开啥时候?
小苗哥:清明节。
那就行,只要不是几年前就行。瓜哥说,你们晚上好好休息,明天我们出去玩。
酒足饭饱,夜深人静,各自回屋休息。草堂的夜晚,确实安静祥和,能听到鸟语虫鸣,仿佛还能听到月光铺洒下来的沙沙声。
我搂着代女士,美美的睡了一觉。